加入收藏欢迎进入MK体育网站!今天是: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集团新闻

集团新闻

这是华新的抗战故事,烽火中的工业脊梁

发布时间:2025-09-03  所属栏目:集团新闻  点击次数:19  返回上页

烽火中的工业脊梁!华新水泥厂西迁抗日,80年仍见赤子心

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当我们翻开历史长卷,总有一些故事在岁月冲刷中愈发清晰——比如华新水泥厂在烽火年代里,跨越千山万水的“西迁抗日”之路,以及那位用技术与热血守护民族工业火种的带头人:王涛。

图片

危急时刻:他从德国归来,扛起“护厂”重任

U020250904408038530814_ORIGIN[1].jpg

▲王涛(1905-1985), 字松波,崇明岛人。

早年曾留学德国,与库尔教授合著《水泥水化》而蜚声国际水泥界。


1937年,卢沟桥事变爆发,战火迅速蔓延。作为中国近代水泥工业的“摇篮”,华记湖北水泥厂(华新水泥前身)成了日军觊觎的目标——水泥是战略物资,一旦落入敌手,将成为敌人构筑工事的“帮凶”。


就在工厂危在旦夕时,王涛挺身而出。这位早年留学德国、曾与国际权威合著《水泥水化》的顶尖工程师,早已在国际水泥界崭露头角。他本可在国外享受优厚待遇,却始终怀揣“工业报国”的初心:1932年回国担任启新厂总技师,攻克多项技术难题,还为钱塘江大桥研制出抗海水特种水泥,打破了国外垄断。


听闻天津失陷,王涛断然拒绝与日军合作,1938年愤然辞职,只身奔赴武汉。面对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“迁厂保设备”的请求,他只说了四个字:“慨然接受。”


24天拆设备,挂德国旗闯过日军轰炸

  
图片

▲图为华中水泥厂

图片

▲图为紧靠麻阳河的梨子湾

迁厂之路,步步惊心。

为了抢在日军占领前转移设备,王涛带领工人日以继夜奋战,24天就拆完了一条核心生产线。来不及拆第二条,他们便将3000多吨设备分装在几十条木船,逆长江而上。

为躲避日机轰炸,工人们想出了“险招”——在船上挂上德国旗号(当时德国与日本尚未正式结盟),靠着这一办法,多次骗过盘旋的敌机。船队从长江入洞庭湖,再转沅江,历经近一年辗转,终于在1939年10月,将所有设备安全运抵湖南辰溪的梨子湾。

同年12月1日,工厂重建投产。为纪念这场“虎口夺设备”的胜利,华记湖北水泥厂正式更名为“华中水泥厂”。



 6次被炸仍不停产!水泥成“抗战硬脊梁”

U020250904408043803545_ORIGIN[1].jpg

▲正在进行生产的华中水泥厂一角


辰溪并非安全港。从1939年9月到1941年5月,日军飞机对工厂进行了疯狂轰炸:6次空袭,投下约270枚重磅炸弹,厂房沦为破瓦颓垣,直接经济损失达法币二百五十七万元。

但华新人没有被打垮。炸弹声刚停,工人们就冒着余震清理废墟、抢修设备;技术员饿着肚子调试机器,学徒工主动加班加点——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“多产一袋水泥,就是多给前线添一份力量。”

据史料记载,华中水泥厂年产量达2.5万吨,抗战期间累计输送水泥40万桶,撑起了西南地区近七成国防工程、交通设施和兵工厂的建设。那些带着温度的“华新造”水泥,成了抗战士兵身后最坚固的“工业屏障”。




不止于“保”:他让民族水泥火遍西南

U020250904408044528103_ORIGIN[1].jpg

▲左图为王涛,右图为其在华中水泥厂的旧居

U020250904408044544147_ORIGIN[1].jpg

▲图为由华中水泥厂投股建设的云南昆明海口水泥厂


王涛的目光,从不止于“保存火种”。

当时,大量工厂内迁昆明,却因缺水泥陷入建设困境。昆明工业界紧急致函王涛,恳请他赴滇建厂。王涛立刻动身,一边勘查选址,一边冒险从敌占区上海购得丹麦磨机等设备,仅用数月就建成昆明水泥公司并投产。

这座工厂不仅解了滇缅铁路、空军基地的“燃眉之急”,更一举结束了外国水泥垄断云南市场的历史。此后,王涛又马不停蹄筹建江西泰和水泥厂、接办贵阳水泥厂,常年往返于鄂、湘、滇、赣、黔五省,把民族水泥的火种播撒在西南大地。

1943年,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反攻阶段。王涛又牵头将华中、昆明两厂合并,成立“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”——这一步,为后来华新成为“远东第一”水泥厂埋下了伏笔。

U020250904408044677106_ORIGIN[1].jpg

▲图为被日机轰炸的厂房

U020250904408045242204_ORIGIN[1].png

▲图为用昆明水泥厂水泥建设的抗战胜利堂


80年后回望:窑火虽熄,精神永存

如今,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老窑址前,那些当年西迁又回迁的机器零件、泛黄的工票、斑驳的水泥构件,依然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历史。

80年过去,烽火早已散尽,但华新人在西迁路上展现的“不屈、担当、远见”,却成了刻在血脉里的精神基因。当年王涛说“把中国水泥做大做强,于国有大利”,如今的华新早已实现他的愿景——而这份从抗战岁月里淬炼出的赤子心,也将继续照亮民族工业的新征程。

这个秋天,不妨来华新1907文化公园走走,听老窑址讲一讲那段“窑火映烽火”的故事,感受属于中国工业的硬核浪漫。